说课稿模板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意图、地位和作用
《善于与人交往(上)》选自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由三部分构成:一、用图表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二、让学生观察漫画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明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三、通过对情景的体验,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首先要学会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并引导学生列举礼貌用语。这一目是在学习“乐于交往”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感受交往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人生体验,学好本目内容为善于交往(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看,层次清晰,通俗易懂,适合初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可见,本目教材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依据本单元训练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和日常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交往中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目学习,让学生体验文明礼貌的行为对交往的重要影响;感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容易出现青春期闭锁的心理特点,学会与他人文明交往,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热情开朗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所以设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为本目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不是轻而易举的,文明礼貌要达到内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更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学生容易认为文明交往是小事,不予重视,通过学习、引导,使学生对此确立正确的态度,明确行为习惯是否文明对交往有着重要影响,故设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对交往的重要影响为本目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针对本目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启示法、讨论法、竞赛法、分析研究法、情境法,并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问法、讨论法、分析研究法,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法、竞赛法的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课标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在课堂上尽力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质疑、学习中把握教材内容。改以前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式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的新型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四、教学流程
歌曲引入 试一试 演一演 议一议 找一找 看一看 讲一讲 做一做
依据教育教学的原则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将教程分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找一找 )、课堂教学(试一试 演一演 议一议 看一看 讲一讲) 、课后延伸(做一做)。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两项准备工作:
1、观察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把身边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找出来,制成漫画或相关照片。
(目的: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
2、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设境激趣,步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暖花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体会交往给人带来的愉悦。导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感觉怎么样,很好吧,只要你愿意打开你的心窗,阳光就会走进来,只要你走入人群,美好的交往就会给你带来愉悦的人生体验,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在不断扩展,交往增多,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乐于交往,而且要善于交往,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善于与人交往”这一话题。”这样就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一、要提高交往能力
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7页交往能力的心理测试,要求学生事实求实地填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测试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计分方法和得分说明,35分以上,说明交往能力比较好,35分以下,说明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提问:
1、你打算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呢?
(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行为习惯对交往的影响
演一演:(突破教学的难点) 、
突破难点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欣赏小品,让学生品味小品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激发学生思考,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鼓励同学争取表演小品“研究生应聘记”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表演完后,请同学讨论“研究生”的行为语言。
提问:
1、“研究生”的哪些行为导致应聘落选?如果你是该
公司的经理,你会聘请他到你的公司工作吗?为什么?
2、“研究生”应聘落选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基本认识到:由于他的语言和行为不文明导致了应聘落选,行为习惯是否文明不仅影响交往的效果,还影响着自身的形象和事业的成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目的:用动态的画面更能直观地展示交往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表演能力,并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五、板书设计:
善于与人交往
一、要提高交往的能力。
二、行为习惯对交往的影响
三、学会使用礼貌语言。
使用礼貌语言:
(一)是态度要诚恳、亲切;
(二)是用语谦逊、文雅;
(三)是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 ……此处隐藏9803个字……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听听春姑娘的话吧!(录音播放“春姑娘”的话)。
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像乳汁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勃勃生机;春雨虽无色却又美如画,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
以童话形象归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印象深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七、扩展阅读部分,出示描写春雨的古诗
这样是为了紧紧围绕春雨,从小鸟眼中的春雨,到老师眼中的春雨,再到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最后到诗人眼中的春雨。体现从文本到生活,再到拓展的文本。
八、读完古诗,音乐响起,再次齐唱《小雨沙沙》。歌声中开始,歌声中结束。
九、课后作业是:画出你眼中春雨的颜色。(看要求)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篇课文显而易见,是让学生了解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因此,我在课后设计了让学生充分画出来,互相交流。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把学生作品整理成一个春雨主题的展览。
说课稿 篇8《聚落与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材首先比较系统的说明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从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入手,对各地聚落的特点进行分析。接着教材通过图文的形式,阐述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教材再通过对世界各地聚落的建筑景观照片进行环境分析,初步教会学生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
说教材处理、教法、学法
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太大了,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和文化习俗而各有千秋。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来丰富教材内容,并把课堂转移到了微机室,将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探究小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培养资料搜集整理能力。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能力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为:
①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其建筑风格,以及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②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方法。
技能目标是:
①初步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在本节包括两点:其一,能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二,能分析聚落的分布、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自已所需的资料,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目标为:
通过景观差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通过各地景观图达到美育的效果;激发学习地理课程的动机与兴趣。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本课重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一组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聚落的概念,以及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通过复习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间存在着差异,导入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又有很大差异,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存有巨大差异。那么是哪些环境因素造成聚落的差异呢?是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呢?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结合图4.19,请同学们用两个字概括一下“主要因素”。学生说一个因素,教师板书一个。
请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前后桌一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答出后,板书“气候”。
课件展示,几幅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景观照片和高山、荒漠景观照片。
(师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下面组织[学生讨论](1)人们一般要选择自然条件什么样的地区作为聚居地?(2)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结合图4.19、4.20)
[师生共同归纳](1)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2)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甚至十分恶劣,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仍然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接下来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件展示几幅图片请学生一一对其进行分析。
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是非常大的,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不同而各具特色,下面请班内各小组合作,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景观照片,然后分析当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哪组找得典型,有新意,分析地准确。每个小组从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中选一个选题。
选题有:
①热带雨林地区(南美洲、东南亚)
②热带沙漠地区(非洲、西亚)
③我国云南地区
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⑤蒙古地区
⑥寒带地区(北美洲或亚洲北部)
⑦欧洲地区
⑧我国南方地区。或者,在任何一个搜索网站输入“民居”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民居景观照片进行探究讨论。接下来就是每组同学对各自的成果进行展示,在课堂上虽然不能把每组的所有成果都展示出来,但是使学生能通过合作与探究,学会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