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8:57:19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1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大部分初二的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用心感受生活不够,思想较贫乏,写作时感到无事可写、无感可发。因此,本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生活的思维、习惯。此外,教师将根据初二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设计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与教学环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课文的语言较生动形象、活泼优美,但学生较难做到品味语言的美。因此,结合课文特点,通过阅读、朗读,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2.学会筛选关键词语,初步感知精美的语言。

3.学会清晰明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用心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思路,主要抓住描写“无声”部分。

2.朗读、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六)教学方法

1.延伸拓展法。联类引申,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学有所用。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共同完成问题的探究。

二、教学反思

1.吃透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开课,课后有人请教他,到底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才是我们教师真正应该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师说:“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学习者,走出职业的孤独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态学习,其次才是教书。”教师自己要吃透教材,能自由驾驭教材,联系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方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

2.灵活处理生成问题

在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预设课堂是一回事,生成的问题又是另一回事。一成不变的教学预案实施,势必让学生循规蹈矩,使课堂死气沉沉。如学生提出问题:“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这三种是不是有声音呢?这显然属于预设之外的环节。我知道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文章中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时,教师的反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考。因而我对学生的评判做了适当延缓,即在学生直接质疑或答疑之后,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因为这不仅作用于这个学生,也会触发其他学生思考。充足的时间既可以加大思维撞击的广度,更可以加深思维撞击的深度,只有学生的思维不断撞击,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课堂上也出现了小插曲,在让一位学生朗读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时,该生可能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因此,当时很不情愿地念课文,这时,我灵机一动,掉转头,笑着问全班:“大家满意吗?”同学们都笑着回答:“不满意!”我再问:“怎么办呢?”这时,还没等其他同学回答,该生立即很认真而且也出色地朗读并陈述了理由。

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的人提出问题,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解释,而且激发了团体成员的学习热情和行为动机,从而也巩固了大家对环境的解释水平。”

4.我还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词语搭配方面还没掌握好,我即时引导,给予纠正。

5.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上课时间的考虑,我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小游戏,把课堂气氛带入高潮。

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如准备时对课件是否能完好地显示的检测方面做得不够;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还有待加强等等。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的相互启发使得这堂课更为完善生动。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2

一、课文的主题

朗读课文后回答:“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作者要我们听见的是什么?”

提示:声音。

根据课文来回答,什么是声音?声音怎么来的?

提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我们去听声音呢?听声音有什么意义吗?

提示:“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关键词:声音、分辨、感受、吸收、成长……

提炼中心:人通过声音感受世界,逐渐成长。

朗读第9、第10节。

二、文章的起点和终点

数一下,整篇课文总共写了多少种声音?

提示:开头部分3种,风吹的声音4种,动物的声音5种,水声5种,家里的声音8种,11、12节各写了3种声音,结尾列举了6种声音游戏。共计37种声音。

朗读1~3节。文章最先写的是什么声音?这种声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它们放在文章开头?

提示:先写了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和雪花飘落的声音。

这些声音都非常细小,不注意就听不见。

告诉读者要“用心听”。(朗读第10节)

除了声音本身的区别外,文章开头三节在写法上与别的地方写声音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这种写法?

提示: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找出有关词语)

运用了情境化、故事化的写法。(小结如何描写具体:运用各类修辞手法;创造一个情境。)

告诉读者要“用心想”。(朗读第10节)

默读14~21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声音游戏”作结尾?作者最后一次说“你一定会听见的”是“听见”什么?

提示:“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 ……此处隐藏4052个字……的》教学反思8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本单元其它课文都是说明文,虽然本文也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声音的一些常识,但它不是一篇说明文。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学习作者的语言技巧。结合备课,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回放,以下就是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在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体会课文开头提及的三种细微得几乎可以忽略的声音,很多同学表示听不到,对此我不置可否;紧接着有让静静地聆听自己周围常有却往往被忽略的声音(比如呼吸声,心跳声等),所有人都表示听到了。以此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进入到本课学习的情境。进入到新授环节,学生通过自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通过预设几个问题“听什么——为什么听——如何听”, 让学生自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此环节,我把重点放在对本文语言的赏析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作者对声音的描写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充满了诗情画意。如,“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第二,排比句、排比段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更工整,语势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课文的1、2、3段构成一组排比段,形象地铺陈出那些富有诗意但又细微得难以觉察的声音;5、6、7段构成一组排比段,列出了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这三个段落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行文技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或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由此教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到拓展延伸部分——学生通过做声音游戏,体验声音的微妙。游戏很简单,学生把玻璃纸揉成一团,然后侧耳聆听玻璃纸缓缓舒展的声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写下自己听到的声音和获得的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每一节课都需要精心的设计,才不至于教学内容空洞,课堂沉闷乏味。本节课我通过预设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感受,使课堂教学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9

导入新课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提段音乐,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学生的领悟能力比较薄弱,而且大多比较拘泥,没有放开去想象,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且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与或段落,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接下的“自由谈”,我并没有设计什么问题,而且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感想,不阻碍学生自由思想,学生也比较积极地投入近来。接着请部分学生朗读课文而且要求是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要求朗读时语气要亲切、自然、随和、娓娓道来,学生也基本上能做到,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

最后我又播放了一段声音,并简述自己当时听到的感受,这样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又将学生的学习与个人生活体验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整体的教学环节清晰明了,以课文朗读为载体,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初读课文,熟悉内容”——“研读课文,整体感知”——“跳读精读,品味探究”——“拓展延伸,声音游戏”,每一个环节都能使学生获得更深更新的感受,使教学过程很有层次感。另外,注意体现教学的民主性,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但是在问题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可以更加细致化,更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注重文本的解读。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10

不久前,我参加了校内优质课竞赛,教学内容为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虽然这一课被放在说明文单元,但基于本文优美的文字和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学设计时我是把它当作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来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唤醒自己麻木的心灵,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人世间的爱的和弦。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优美的语句和生动的事例,找寻你已经失去的或将要失去的纯真心灵。

2、通过寻找声音,寻找对生命的珍爱的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听见一词的理解。

2、对习惯思维的突破。

教学过程:

一、由回忆写声的诗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思考:

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哪些声音现象?

蒲公英、蚂蚁、雪花、风吹、动物、水……这些声音有的细微而有诗意,有的常见也常被忽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2、这些声音对于我们生活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原句)

应该怎样对待生活呢?(原句)

3、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三、拓展:桂文亚不只用耳听,也用心来听,在嘈杂中听出了宁静,在宁静中听出了美,又在美中发现了人生哲理,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用心聆听过吗?你听到了什么?

我们也来听听看好吗?

从下面的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

1)从亲人的唠叨中,我听到了……

2)从老师的批评中,我听到了……

3)从朋友的劝慰中,我听到了……

4)从绵绵的春雨中,我听到了……

5)从轰隆隆的雷声中,我听到了……

6)从树叶飘落的声音中,我听到了……

7)从花开的声音中,我听到了……

四、仿写:

以“你听过的声音吗?”仿写。

(学课文,可摹声,可绘形,可状神,可描态)

例:你听过考试的声音吗?笔在纸上沙沙地划过,宛如血管在搏动,那是生命日积月累的厚重在一点一滴地释放啊。

五、小结

还记得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那个表演吗?一群失去了听觉的舞者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的心,他们听不见音乐,但他们又听得比我们任何人都要好。

从今以后,让我们唤醒自己麻木的心灵,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人世间的爱的和弦。

最后,这堂课被评为二等奖,自我反思一下,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用诗歌引入,紧扣住这是一堂语文课。

2、课外拓展比较成功,特别是学生的仿写有一定深度,如:

A、你听到花开的声音了吗?花儿有着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当花儿静静绽放时,花瓣儿悄然打开,如一个新生命的萌发,向人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