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赏析表现手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计划采用三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重点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中“相”的意义和用法等。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结构之后,赏析诗歌比兴、互文、浪漫主义手法。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探究人物悲剧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习《上山采蘼芜》,比较此诗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的异同。
第三课时我在学校上了公开课,采用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解读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课前自主学习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然后每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两个不同小组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评价、补充。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原因。“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等,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但只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的分析,没有发掘出根本原因。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从对立的人物形象出发认识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对比《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这节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仅仅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重点突出,基本上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占用时间较多,探究悲剧形成原因时,讨论时间有些匆忙,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分配不合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理念,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做好主导者组织的的角色,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2《孔雀东南飞》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有趣味性的诗歌。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读文章。掌握生字词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然后再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脉络。最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悲剧的原因。
补充陆游的《钗头凤》和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本诗。
语文学科考试时绝大部分都是课外的,而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成效却并不是很显著。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此处隐藏10336个字……客齐,李充跪在母亲面前,细述当夜枕边的呢喃细语,然后,休妻!
这仅仅只是休妻。更有甚者──卖妻。汉尾,也即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徐孝克,曾出仕太学博士,战乱时,饥荒到来,他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妻子卖了,卖给当时的孔景行将军。徐孝克的妻子是臧盾将军的女儿,美女,亦是名门之后。后臧氏常偷些食物给前夫;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死,臧氏街头寻前夫。
再嫁至北宋仍不被人唾弃。如陆游的妻子唐婉被休后被再嫁赵士诚。后来,陆游在沈园遇见赵士诚,前夫、后夫并不避讳。
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是一个寡妇;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比刘彻年长。……
大约事以从这些事例中总结出来:汉朝的休妻是的理由可以“莫须有”;汉朝的贞节观念还未确立……这些结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刘兰芝的被休”、“刘兰芝的再嫁”的问题。
有人认为:“刘兰芝因为未生育而被休”。这似乎不太合理。有个例子,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十多年未曾生育。
二、赋比兴手法的再探讨
学生通过《诗经》篇目的学习,已较规范地学习了赋、比、兴的手法,但是,对于赋、比、兴手法的深入了解还是不够的。《孔雀东南飞》的开首便是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为了能让学生再次全面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我借用胡兰成《赵州大萝卜》一文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有一则公案如下: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胡兰成分析道,答人问有三种方法,即是赋、比、兴。
人家问你一桩事,你顺理成章的陈述下去,这是“赋”。比如有人问你:“在路上你看见某家的新娘子抬过,是吗?”你答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场面如何,女家的嫁妆如何,这便是赋的答法了。
同是上面一个问题,你说成钟馗嫁妹,老鼠嫁女。人家又问你这时新娘子心情如何,你说:“她像是神前抽了签,已知是吉签,却还未见签语。”这便是比的答法了。因此,人家问你一个道理,你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比”。
假如人家继续问你有没有看到新娘子时,你说:“桃花”,这便是兴的答法了。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孔雀往东南飞?也有人提出,为什么是孔雀往东南飞,而不是其它的动物?有人说西北有高楼,有人说把美丽的孔雀喻成刘兰芝,有人说以孔雀失偶兴起。
胡兰成的“兴”的理论似乎也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桃之夭夭”可以与“之子于归”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开始,并非比喻,也没有暗示,就如同许多童谣与民歌,先有了一个长长的“啊”字,其实,什么字义也没有,光是一个发声,但是,一个世界就开始了,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句子。他认为,一篇好文章,有时,随处也可以出来一些毫不相关的句子,这反倒使文章摇曳生姿。胡兰成的理论对于死抠“比”、“兴”,牵强附会的人是有启发的。
三、《孔雀东南飞》中涉及的汉朝生活、礼仪、纪时的细节
本文中有“床”、“再拜”、“长跪”、“初阳”、“初七”、“下九”、“青庐”、“黄昏”、“人定”等词需作一定的解释,而“否泰”、“六合”等与阴阳术数有关,在此不兼及。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床”是席子之后最早出现的家具,起初,极矮,提供古人读书、写字、吃饭、睡觉之用,用途相当广泛,而不仅是卧具。而诗中的“床”则以坐具的姿态出现。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焦仲卿启禀他母亲的时候,用了两次“再拜”一词,从礼节的隆重也可以看得出汉代士人相当强调“孝”。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称为跪。坐,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长跪,臀部与脚跟不接触,身体与腿成90度。
“往昔初阳岁,谢门来贵家”,初阳,大约相当于农历十一月,冬至后到立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所以称为“初阳”。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为七月初七,称乞巧节或七夕或少女节,每年七月初七,女子会趁牛郎织女相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女子欢聚的日子。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关于青庐: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青庐),用以举行交拜之礼。根据《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可继续推测青庐通常在野外或者园中。“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关于迎亲时间。《孔雀东南飞》之前的《离骚》中“曰黄昏以为期兮”中已明确过,唐代之前,男子迎新娘,均在黄昏,另用郑玄对《仪礼》的注解可以更详细说明。“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迎亲的人穿黑衣,车马也为黑色。
四、纪时及第三册文言若干问题的商榷
在教学参考书上有关于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的对照表,但并不合理,现设计如下。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五更纪时 三更(鼓)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先略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古代的纪时: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即是平旦的别称。
2、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上面两例,平明与五鼓均是现代时间的凌晨3~5点(从中似乎可以看出古人早起的习惯)。
《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时间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但是,有一个问题,有争议,需探讨。
1、“鸡鸣”是指公鸡叫还是指时间?
文中出现了两次鸡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这两个鸡鸣,是天色纪时中的鸡鸣还是现实中的鸡叫?参考书未明确,如果按天色纪时来处理的话,是凌晨1~3点。我认为,是纪时的时间词,而不是听到鸡叫。
第三册文言在教学中还有若干疑问,也在此列出。
2、为什么母亲听到女儿的哭泣而不进门抚慰?
《项脊轩志》有这样语句:“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为什么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竟不走进去?
3、大年三十居然有登泰山赏雪的雅兴?
《登泰山记》中登泰山的出发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的时间是“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而看日出的时间是“戊申晦(月末三十),五鼓”。也就是说,姚鼐的观日出的时间是大年三十。知府朱子颖与姚鼐是否是太有雅兴了,传统的团圆的佳年竟去登泰山?
总之,一堂优秀教学课程的过程的设计应有许多细节要处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诗,当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历史底蕴,注重细节之后,必定会使教学生色不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