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招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绝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绝招教学反思1《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发生在几个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也很感兴趣。我的安排是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
整篇课文我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
一、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几个孩子都比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二、再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么样练绝招的。
提出这两个问题之后学生们开始自由读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指导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不少问题,首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回答,同学们回答的或是太简单或是太复杂。主要讲清事情的发展过程即可。其次,在回答小柱子如何联系绝招时,可能由于我的引导不当导致学生回答的不积极。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导。最后,对于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大多数都能回答本领是练出来的却不能回答出要练有用的本领。学生思考的不够全面。不过,总体《绝招》这篇课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无需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
绝招教学反思2这天,我给两个班的孩子上了《绝招》这一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透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资料,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指导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我认为这天的课堂不应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因而就应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都能构成自己的学习观。
绝招教学反思3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虽然在新授资料上没做太多的“手脚”,但学生也收获不少。本文在写法上是一种自然结尾法,一件事情说完就结尾了,这样的结尾让人感到余味无穷,而且有满心期盼下的欲望。鉴于此种特点,本人将准备了“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本人特意做了腊肉胶子,用油炸后带些去学校,上课时什么也没说,叫了几个孩子每人尝一口,只见孩子一个劲儿地说:“好吃,好吃……”“老师,我也要吃……”我笑了,说,明白这胶子谁做吗“老师做的”学生答着。我神秘地一挥手说:“这是我的绝招!”
于是我把包胶子的过程,从准备到胶子材料――包胶子过程――吃胶子的滋味,口述了一遍以自然就结尾了。之后板书《绝招》,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绝招,以“绝招”为题让学生口述,题材还是很丰富的“炒蛋饭”“骑自行车”“画画”“治服奶奶”等。本人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学习什么课文,让学生把自己的“绝招”写一写。然后班级评评看谁的绝招更“绝”。从学生习作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把一件事叙述完整,而且本人发现学生在习作的结尾上形式丰富。比如,一个女孩儿写“治服奶奶”的文中,奶奶最怕自己不吃也不喝,不哭也不闹,不说也不动。她在结尾写到:治服奶奶的这招儿是不是奶管用呀――绝招。还有一孩子在“炒蛋饭”的过程中这样结尾:在生活中“炒蛋饭是我的绝招!”更有新意的一孩子在“画画”一文中这样结尾“画中是我的未来,是我的理想,是我的……”这无疑是展望未来的结尾法。这样的结尾就是在叙述现状之后,结尾展望未来,鼓舞人心,激励一种斗志。
在这个环节,本人将学生的习作,作了总结性的点评,以润于本文的写作知识点。一篇好文章有“虎头豹尾”之说,具体讲应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就如本文的结尾就有很新颖,戛然而止,耐人寻味。那么怎样写文章的结尾呢本人结合学生的习作,作了具体的说明,并鼓励了学生这样的结尾使习作更有创意。第一自然结尾,即用事情的结尾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就结束了。第二、点题结尾,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法。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结尾既点明了中心,也总结了全文。第三、发问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第四、抒发感情。第五、展望未来结尾……
学完本课,本人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落实中明显注重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人物表现或认识,从学生的习作实践操作中去品味;从实践中感受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同时也注重了积累,收集了有关“立志成才”的格言。从阅读与写作中也注重引导了学生沿作者的思路模仿中逐步丢掉“拐棍”独自行走。本人对阅读课文的理解:阅读课文就是学生本身的生活实践,是训练学生语文综合潜力的范例,不用老师去破译课文的种种密码,把行使权交给学生,有学生操作实践就足够了。
绝招教学反思4《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发生在几个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对这篇文章也很感兴趣。我的安排是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
整篇课文我主要围绕着两个进行。
一、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几个孩子都比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二、再一下,小柱子是怎么样练绝招的。
提出这两个问题之后学生们开始自由读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落,并充分发挥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指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但是在教学中还是 ……此处隐藏8557个字……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可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一点也不错。当我层层铺设后,出示小柱子最后说的话,谈谈对你的启发时,教室里却很安静,我又出示很多生活中精彩绝招的图片,也只有两个学生淡淡地说: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最后我只能顺着那两位学生的话匆匆做了小结。
课后我反复思考着:我本以为此时应是这堂课的高潮,学生应会想起很多自己的生活体验,就应滔滔不绝,互相补充,在交流和讨论中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虽然学生总结出了文中道理,可却变得这样索然无味。如果当时我能再引领学生联系小柱子的话反复读悟;如果能再联系前文中小柱子第一次比试时的尴尬和第二次受到的称赞;如果能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学艺时的感受,或谈谈佩服周围谁的本领和技艺;如果我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这一系列的如果,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应对预设外的状况,我缺少随机应变的潜力,这是教师务必具备的一种教学才能和素养。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需要我从各方面去努力。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在学生的意外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取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如果说,课堂是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这就是遗憾为我沉淀的思索。
绝招教学反思15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绝招》这篇课文。孩子们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深深感染了我。
《绝招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6册第4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紧扣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课文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小伙伴对小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小柱子的形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学生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课文中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
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确实,略读课文教学应该运用、巩固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教师应大胆放手,留够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我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本教材和此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上课伊始我先板书“绝招”,然后请学生说说什么是绝招,你们看见过什么绝招?并用一些图片(杂技表演、倒立书法、芭蕾舞蹈等)让学生感知绝招是别人赶不上的特殊本领。然后引出课题,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题为《绝招》的略读课文。
曾记得王崧舟老师指出,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
略读课文的前面有一段导读,语言简洁易懂,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性,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本课的这段提示语,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提炼:
1、阅读课文,想想文中小伙伴比了哪些绝招,你最欣赏谁的绝招?
2、想象一下,小柱子的绝招是怎么练出来的?
确定了目标后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我安排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以扫清了字词的障碍。读完后我我出示课文中容易出错的字词进行检查,让孩子当小老师正音带读。第二次,我请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边快读边思考,读完后同桌交流,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不断地吸纳别人有价值的语言,并化为己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孩子们边读边画,自读自悟。
在充分自读之后,通过全班一起交流,懂得了本文主要讲了三胖善于憋气,二福会空翻,单臂倒立,小柱子会口算乘法、奶奶包饺子又快又好。
紧接着追问学生:“你们最佩服谁的绝招?”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小柱子。”于是我直接进入本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描写小柱子表演绝招的段落。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伙伴认为他的绝招最棒?”小伙伴中尤其是三胖的动作、神态,写得非常的生动、形象。你看一开始三胖他把嘴都撇到下巴颏了,那是多么的不屑,于是,他随口说了两个数字,因为他认为小柱子能口算乘数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而当小柱子脱口报出答数时,三胖腾地跳下坑,在地上演算,当小柱子连续两次正确无误口算出乘法算术后,不由的羡慕地竖起大拇指。小伙伴们从不信到惊讶到佩服,描写得活灵活现,相信此时学生们没有人看不出这才是最厉害的绝招。体会朗读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的表达方式。
在感受了小柱子的绝招之后,我再问“小柱子一开始就有这个绝招吗?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呢?”孩子们很快能找到课文第九小节奶奶的话:有的人生来就特别,别人比不上,三胖长得胖,气量比别人大;人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以及课文的最后第二节,小柱子的话:今后咱们定个日子再比一比,条件是绝招一定要练出来的,而且要有用。”通过上面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比就要比练出来的绝招,练就要练有用的绝招。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当然略读课文“光说不练”也是不行的,适当地进行写话的训练也是必须的,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所以,在理解了课文后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小柱子的绝招又是如何练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我给了学生提示和材料,
“ 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柱子( )。
夜深人静,只有星星在眨着眼睛时,小柱子( )。
每当别的小朋友在玩耍嬉戏时,小柱子( )。”
再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练习写话,这样孩子们就写得轻松自如,真正有所获。
整堂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特别高,让我深刻感受到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