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1《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它围绕着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本来这么美的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去感悟,去读出其中的韵味是最好指导的。可是整堂课下来虽说书声琅琅,但仅仅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读而读,学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读。
本节课课堂气氛比较冷清,学生的发言支支吾吾的,语言支离破碎。反思以后原因有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计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本节课我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围绕一个大问题“默读课文第二到第五段,①用横线画出一年四季中树的变化的句子,②再读一读所划句子,用三角号标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想一想好在哪里?”去学习一年四季中同一景物树的变化的句子。学生句子都能划得出来,但是对于词语“为什么好”,很难用语言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支支吾吾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的确,很多话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2.局限于课内的语言文字,没有进行积累拓展。
在学生学完课文的某个季节树木的变化之后,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再创造。比如:学习“夏天的树木”这一段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如果,此时你来到了夏天的小兴安岭,你眼前会出现什么画面?”相信学生一定会用自己的话,再运用课文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好词来表达他所想、所思的内容。
3.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写法迁移。
当学生找出四段中描写树木变化的句子,不要逐句出示,逐句分析。可以在学生说出这些句子后,全部出示,让学生去读读这些句子,试着把这几个画面读成一个词语,如“落叶飞舞的秋天”“大雪纷飞的冬天”等。再让学生读读句子,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读成一个画面,边读边想象课文这幅画面。最后,进行写法的迁移,教师出示一个题材,如小兴安岭的花,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有内容的仿写课文中对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2《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在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通过描写小兴安岭的美表现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热爱之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了欣赏美和理解情这两个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在教学之初我就把孩子带入到情境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玩好吗?请同学们,系好安全带小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师演示课件)转眼之间,我们就已经到了小兴安岭了,你觉得小兴安岭怎么样?”(生纷纷发言:小兴安岭非常美!景色优美!………)这样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更快的进入课文,与文章融为一体,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了基础。
2、然后,我让学生画出在小兴安岭中,你觉得最美的地方,同位之间说说为什么觉得美?并读一读。
3、学生说到哪个地方,我就抓住着重讲这一部分。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这一部分美?并随时指导朗读。而且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美呢?逐渐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效果很好。
4、在教学完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把小兴安岭写得这么美呢?他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写的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都积极思考并互相讨论。这时我适时引导他们,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就要有证据,从课文中找到证据这才是最棒的!
5、最后,同学们都认为作者是非常喜爱小兴安岭的。并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现作者感情语句,并感情朗读了一下。
在现在的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美感教育。我认为语文这门课的作用不仅要教给学生如何用汉语,更应该让学生从课文优美的语句中感受到美,懂得欣赏美。以上是我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几点浅薄的看法,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多吸取经验教训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3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你们读过课文吗?(读过)。你们觉得小兴安岭怎么样?(很美)什么季节美?(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春天,有的说夏天,有的说冬天,有的说秋天)
(老师从简单问题出发,激发起学生热爱小兴安岭的情感。)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选择你喜欢的季节自学,学习方法提示:1、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小兴安岭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2、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3、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4、喜欢想象的同学可以想象一下,除了课文中已描写到的景物外,可能还有哪些景物没有描写出来,请你当一次小作家,把你想到的补充出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积极主动地自学,过了8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师:哪些同学喜欢春季的小兴安岭(喜欢这个季节的同学举起了手)
师:你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我用画画的方法来学习春季的小兴安岭的。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是用画画的方法,请把画举起来,让大家先睹为快!(师生共同欣赏这些绘画作品)
师:你们这些小画家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啊!能自愿到前面来把你们的杰作展示给大家吗?(有两个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说说你画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1:我画了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山上积雪融化,雪水汇成的小溪,从曲折的山崖之间淙淙地流了下来。
生2:我画了许多白桦树,你瞧小溪边的早已落光叶子的白桦树正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师:画得太美啦!哪些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小兴安岭的美景?
生:(迫不及待,纷纷举手描述)老师,我想说,我是用想象的方法来学习这段的,我闭上双眼,来到小兴安岭的小溪边。我看见了许多的小鹿,有的小鹿在溪边散步,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有的小鹿还在小溪边和同伴们玩游戏。它们多么清闲,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啊!我也想变成一只小鹿!(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老师,我还想象到,在小溪边的白桦树杆上可能有几只松鼠,正在焦急地等待寻找食物的妈妈回来呢……
(点评:同学们在老师营造的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里,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解读着课文,舒展了灵性,人文情感得到了熏陶。)
……此处隐藏10317个字……他们都兴奋地说道我们冬天去小兴安岭可以看到雪景,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呢!听了后,我让一名学生当小导游带大家到冬天的小兴安岭去欣赏。学生认真听“小导游”朗读,读完后,向同学们介绍冬天的小兴安岭树木积雪,雪花在空中飞舞,还有紫貂与黑熊为冬天的小兴安岭增添一番情趣。采用欣赏性阅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入文本情境达到情景交融。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探究阅读,读懂课文第四自然段,采用探究式阅读让学生探究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划出围绕本段的中心句,还有自主发现问题,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阅读、探究、积累、感受构建语文学习过程。最后拓展总结,学生不但能总结本文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与富饶,还能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达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训练。不足之处是:
1.对学生的朗读语感还得多示范指导。
2.对学生的教学方式选择不够灵活。
3.对教学中的预设生成解决不够到位。
4.对课堂细节把握有些欠缺。
今后会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不足,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多课后进行反思,改进方法是备课时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的角色去想,就是所说的教师角色换位思考。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12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层次清晰,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展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同时还介绍了小兴安岭的宝贵资源,文章在带给读者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会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我在教学时,首先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层层推进,促使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文中的情感产生碰撞,最后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得到升华,在阅读中感受到景色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教学中感我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美”。在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并配上了一段轻松的的轻音乐,使学生在视听中深深地被小兴安岭的美景吸引,此时我因势利导,看了眼前这幅美景你有什么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被点燃了,争先恐后的说起了自己的感受。
2、以读促悟品味“美”。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理清了课文脉络,感受到了文章的情境,再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与评相结合。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领悟能力,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3,抓重点词句体味“美”:课文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天时有这样一句话: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在学习这句话时,我问学生:“哪些词用得好?”学生说:“汇、淙淙、涨满。”我接着问:“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汇生动显示出春天冰雪融化后有许多水流向小溪的景象。淙淙形象写出了小溪不紧不慢,哗啦哗啦流淌的样子,让人读后有一种特别惬意的感觉,而涨满则体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通过词句地探讨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课文词句的生动形象,从而感受小兴安岭勃勃生机的春景。
4,拓展延伸创造“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学完这课的感受,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都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小兴安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那在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美景呢,谁愿意说说呢?”顿时课堂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说家乡的美景,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堂内容安排得比较机械,过分注重书本内容的教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开联想深入体会。对学生的点评也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以点评。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造成没能让大多数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文美景。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13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我集中指导朗读了首尾两段,从而抓住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二课时就带着这个大问题阅读,各个部分最后又回归到这个主要问题上来,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指导学生阅读各个部分的过程中,我先集中指导阅读“春天”这一段,学完后总结学习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学夏天、秋天、冬天三段,因为这三段的结构特点如同“春天”段,这样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落到了实处。从教学反馈,看学生能够自学,且自学效果很好。9自学卡片内容填写正确率较高)然后指导学生表情朗读。
在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的过程中,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学生不仅能读出形、也能读出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表情朗读中得到落实。最后让学生又一次通读全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对才开始学习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最直观的写作指导。就这样,让学生一课一段,就不愁掌握不好语文这一“工具”。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14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与思考(原文共列举十二条现象,本文选录第二条):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下面是教师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