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积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04:01
搭积木教学反思

搭积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搭积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搭积木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主要是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运算经验。我以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搭积木游戏引入,很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知道怎么计算之后,我会追问学生:“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这样既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有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全班交流来归纳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性。在做练习时,我制作了20以内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玩“卡片碰碰碰”游戏,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有很多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氛围很好。在新知的探索和获取过程中,学生都参与其中,起到了主人的作用。但整节课可以更加紧凑些,留出些时间让学生动手做练习,这样效果会更佳。

在之后的作业情况看,学生对于“13+3=”、“19—4=”这类题目已能进行正确计算,而对于“( )+2=17”、“18—( )=12”这类题目却存在普遍错误。追其原因,是学生对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和的关系没有很好的掌握。他们在做题时,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所以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练习。

搭积木教学反思2

《搭积木》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个活动:创设搭积木的情境,这里的积木实际上就是直观模型方块,每次增加积木或减少积木都是在右边也就是个位的位置进行相加减;第二个活动:安排了在计数器上拨出计算结果,再一次强调数位的概念,强化在个位上相加减;第三个活动师观察直观图得出计算结果。小方块,计数器,直观图作为直观模型,都是帮助学生进行抽象运算的一个桥梁,他们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第四个活动让学生“听口令摆一摆”小正方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体验在相同数位上相加减,突破学生思维上的难点。

这一课不足之处在于,让学生“听口令摆一摆”应该先让学生摆一个一个的数等学生熟练后,再摆算式。

搭积木教学反思3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正在分角色投入地朗读着奶奶和平平的对话。突然,温正源“霍”地站了起来:“老师,平平说错了。他说‘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应该换成‘一间给奶奶和我住。’才对呀。我们讲到自己时都用‘我’的呀。”

我愣住了!课前我把这首诗歌研读了多遍,自以为吃透了教材,可是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有考虑到。“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和“一间给奶奶和我住。”这两句话到底哪句好呢?我的脸有些发烫。同学们都定睛看着我。没有办法,我干脆把球抛给他们:“温正源敢于挑战教材,精神可佳!那么,这里究竟该用‘平平’还是‘我’ 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说说想法。”

同学们仔细地品读着,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我渐渐静下心来,和学生一起品味,逐字逐句地品读,我读明白了!看着学生,有几个学生已经举起了手!我提醒自己: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先听听他们的看法。

“谁先来讲?”话没说完,好胜心强的唐廷轩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言:“老师,我读懂了,我读懂了。我一读到‘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句中的‘平平’这个名字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平平感到骄傲、自豪,因为他虽然年纪小但很懂事,懂得要搭房子给许许多多的人住,懂得关心别人。”说得太棒了,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这一说,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其他同学纷纷赞成道:“对,对,对,我在公布自己做好事时,都会激动地说出自己的名字;没错,没错,我们读‘一间给奶奶和我住。’ 这句中的‘我’,语气变得平平淡淡的,体会不到平平说话时兴奋的心情。”

听着大家的发言,温正源心服口服地点点头,谁知,他又马上站了起来:“我对平平说的话还是有一个意见。”孩子们一齐把目光投向他。“平平说‘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前面两句两者之间都有一个“和”字,为什么第三句“爸爸妈妈”中间不加一个“和” 字?”好个温正源,读书读得这么认真、细致,连这个细微的不同也发现了。此时,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脸上一片茫然。我笑着说:“平常你们同时叫爸爸和妈妈两个人时,都是怎么称呼他们的?”许多同学连连拍拍脑袋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我也是习惯叫‘爸爸妈妈’的,这样顺口;这样叫,听起来亲切,不要再加一个‘和’字了!”

看着孩子们云开见日的喜悦神情,我赶紧继续下一个的教学环节。没想到,清脆的声音再次响起来,“老师,我也发现一个新问题。”不甘示弱的肖子茁举起手来, “平平为什么不和爸爸妈妈住呢?”看来,这节课我又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就让他们畅所欲言吧。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孩子们的思想都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瞧,学生们的回答多精彩呀!“我知道。因为晚上和爸爸妈妈睡在一起,不利于小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补充,因为我们长大了,应该学会独立,不能依赖爸爸妈妈。”“我不同意。平平的爸爸、妈妈和爷爷都有人作伴,只有奶奶孤零零的一个人,很寂寞。平平孝敬老人,主动放弃和爸爸妈妈住,要陪伴奶奶。”……

孩子们依旧在激动地说着,虽然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又没有完成,但孩子们通过讨论,他们的思想感情已完全进入课文中了,并且深深地被平平这种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打动了。

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应该说和我原先的设计异曲同工!但这样的深入讨论,留给学生的印象远比在我的指导下逐句逐段体会来得深刻,得益的也要多得多。

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只有给予孩子一方展示生命光彩的空间,让他们民主、自由地成长,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活而不乱,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奇思妙想。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搭积木教学反思4

这节课主要是让他们能按不同标准对积木进行分类并计数,在一开始描述小丁丁和小巧小亚搭建的积木时,全班表现的都很好,都能说出按照颜色分,黄色的有几块,红色的有几块,蓝色的有几块;但是按照形状分,学生还有点困难,圆柱体的有几块,长方体的有几块,正方体的有几块,不能完全的关注到,幼儿对颜色比较敏感,能清楚地看到颜色不一样,但是不能马上辨别出形状也不一样,特别是在一个搭建好的积木中。

但是在完成下面两张表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统计那个积木了,还在统计小丁丁他们的积木,这也是我没有想到了,我已经在做之前说了统计表格上方的这个积木,还是有很多人在统计别的积木。

这节课上 ……此处隐藏7626个字……乎我的意料之外,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读懂了平平会搭积木。”“我读懂了平平搭了四间房。”

不敢再请了,我是犯了一个大错了,书还没读通,学生如何能悟呢!记得上次听课,就有提到对于初读的要求不要过高。认识到错误,忙引导学生反复读。读了多遍,最后请大家思考“平平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你再读读书,要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

在一遍遍读的基础上,这一次可以说的小手如林了。

“我觉得平平是一个乖孩子,因为”“我认为平平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因为”“我认为平平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孩子,因为”“平平是一个很会关心别人的孩子,因为”“平平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孩子,因为”

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得到升华。

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努力去丰富课堂形式,珍惜孩子独特的感受!

搭积木教学反思13

在课堂上,合理恰当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梳理思路。可是,相反如果问题提的盲目不恰当,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疑惑。

很久没在课堂上问这个问题了,在学生初读完《平平搭积木》后,我问他们:“你们读懂了什么?”其实我也不希望他们说出什么正确的答案,只要他们能说就行。可结果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举手的人寥寥无几。不敢再请了,我是犯了一个大错了,书还没读通,学生如何能悟呢!记得上次听课,就有提到对于初读的要求不要过高。认识到错误,忙引导学生反复读。读了多遍,最后请大家思考“平平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你再读读书,要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孩子们有的说平平是个爱自己家人的好孩子,有的说平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小姑娘,接着还有懂事、天真、可爱、活泼、爱学习等,每一条他们都在书中找出依据了。连我认为最不沾边的“爱学习”他们也解释为:不爱学习就搭不好积木!读确实能读出东西来啊!“那你们认为哪一个特点最主要?”这下好,都说自己说的特点最重要,真是一个乱字了得!“下面老师读,你们接着读好吗?”我引导他们读书上主要的几句话,读了两遍后,大家都纷纷举起手来:“是平平很关心别人!”“平平心里为别人着想!”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得到升华。

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民主、自由、宽松、愉悦的环境也应该造就一群聪明可人的、欢快活泼的小朋友,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只有让孩子民主、自由地成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活而不乱,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奇思妙想。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这里所说的学习已不是传统意义是的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学生学习是为了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是为了尊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是为了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努力去丰富课堂形式,珍惜孩子独特的感受!

搭积木教学反思14

一年级的课堂主要以“认字、写字、朗读”为主,本课的流程主要以谈话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导入中落实生字“平”和“搭”,接着在初读课文中认识生字,考虑到集中识字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疲倦,而且本课的认读生字较简单,课文内容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学起来不不难,所以本课堂设计随文识字环节,在边熟悉课文内容中边学习认读生字。这部分主要创设对话回答的情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问答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体会主人公平平“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写“书”“本”两个字。这一次的随文识字没有面面具到,根据生字的特点进行教学,效果甚好。比如“搭”可以用记提手旁的方法,还可以扩展到提手旁的其他字,“这些”可以直接用“这些”说一句话,有些直接记字音,有些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有些可以根据字的意思记,识字方法多样,效果较好,避免了以前由于处理生字的时间过长,导致朗读课文的时间过少的现象。

本课我重视朗读教学,运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比如学生自渎、小老师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比赛读等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平平心中有他们的美好品质。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文本,在读中情感可以得到升华。本文的内容主要是奶奶的两问和平平的两答,主要指导学生问的语气和答的语气。在问题回答和朗读中,学生明白了课文内容的意思,当我问你喜欢平平吗?为什么?孩子们说,因为他孝顺,善良,有爱心,他塔房子给没有房子的人住。看来,孩子们已经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搭积木教学反思15

《搭积木》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学生做积木增减的游戏开始,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是一节课上下来让我感触颇深。在讲课之前我没有进行试讲,但是讲过了才发现原来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事先想不到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1.由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时仅仅是以书本上呈现的各种例子进行讲解。在帮助学生建立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模型时没有用到直观模型,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部分时就缺少了桥梁,课堂也因为这个原因一度很沉闷。课后和其他老师交流时发现用小棒或者是计数器等等都可以很形象的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模型对学生的理解是最有用的。

2.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太少。课堂一开始的积木增减游戏我只是请了一部分学生上台来做,班里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 ,这也无疑削弱了许多学生的积极行性。其实我应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剪好的色卡纸代替积木,这样上课时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3.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由于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对所讲的内容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以后要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从自我发现观察中学到属于知识。

4.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呢?这是我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讲课时的声音要有磁性、要抑扬顿挫、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我要学会用自己的声音为学生营造一个有亲切感和兴奋感的认知环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还要认真学习教材,多像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搭积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