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是一个续编讲述的语言活动,在本周这已经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对于这样的续编绘画和讲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中小朋友能从图片的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时他们也能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说出了自己对于小猫咪咪跑掉后的猜想。有的说"爸爸说,抓到了
我要打它一顿,抓到了要它陪,咪咪自己回家道歉了。"。当幼儿看到幼儿用书的最后一张图片,他们就说:"小猫又送了一盆花给爸爸""那这盆花哪里来的呢?""小猫又是怎么对爸爸说的呢?"我就及时的引导幼儿想象。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从自己的想象中进行简单的绘画表示,虽然有的幼儿绘画的并不好,但她讲的却是很动听,也有的幼儿绘画的很好,但讲的却是不怎样。不管如何从幼儿每一张图片中发现每一个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动效果较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以演促读。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认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老虎和狐狸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了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二、巧妙设问,理解成语。
学完第八自然段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孩子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3《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通过比较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4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5《成语故事三则》课文中的“滥竽充数”故事中,最后写到“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在“画龙点睛”的故事中“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两个“只好”让我顿生灵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体味其中的感情。学生结合课文讲出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在“滥竽充数”中的答案为:
1、南郭先生很无奈。
2、为南郭先生感到一丝悲哀,因为他失去了工作,因为他不学无术。
3、南郭先生应该很幸运,竟然蒙混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得到了俸禄。
4、感到好笑,这样的结果南郭先生肯定也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充数”总是要露出马脚的。
5、感到可耻,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同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痛改前 ……此处隐藏7457个字……结果反而什么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实现。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像是一个挂满配饰的人,只听得叮叮当当地响,却没有美感可言。像这一类课文,到底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三个故事应该如何很好地串起来,让学生认识体裁的特点,得到学法的指导,产生阅读更多更多故事的冲动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成语故事》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课堂上要留有学生练笔的机会。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都短小精炼,理解内容不成问题,因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笔。《自相矛盾》中让学生作为围观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滥竽充数》中让学生劝劝南郭先生,并设想故事的续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课后续写的练习作铺垫,《画龙点睛》则让学生为自己曾经的一篇习作《笑声》写一两句点睛之笔。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从学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不知是长假综合症,还是这课教学拖得太长,我总觉得这课上得比较累,作业理得累。印象比较深刻地是滥竽充数的造句,它有两个引申义,学生得学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说个句子,其实在理解上学生是不成问题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就是他滥竽充数的表现,问到学生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这样的人吗?学生说有,就想玩魔方,不会的装模作样在那转,怎么也不会,可是当正式的以此情况为例用上滥竽充数说话就说不成了,罗嗦地将这种情况一说,然后来了一句“她就是滥竽充数的人”,不够简洁,其实范例在文中,刚才还反复的读、感悟呢,怎么自己说时就不学学呢!用第二种意思说话也一样。哎,我觉得学生学以致用还不够灵活,或者在这方面缺少一根筋,断然的将学课文与运用表达分开了,看来在此得多花心思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4两节课教三篇成语故事,我总担心来不及。所以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结合大小练,将重难点全部拎出,以备上课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最感兴趣,他们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举动感到十分有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多读几遍,随后边读边表演,体会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
一部分学生说,他当时虽然滥竽充数,不过心里还是紧张的,因为充数也要在腮帮、手指上都和别人达到一模一样,所以不警惕不紧张的话,也很容易穿帮。一部分学生说,南郭先生虽然有点紧张,但是他还是非常得意的,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这个可以从“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看出,南郭先生“装”的本事很大。这个环节,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学习气氛也得到渲染。
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成语故事组成。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相矛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本以为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突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这一难点。
一、字词教学较为扎实。
本课的生词较多,其中有许多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另外生词中还有许多成语,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张牙舞爪……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锐利、推辞、唬人”等词我就让学生找找近义词。“张口结舌”在学生交流意思的基础上,让他们做一做。“张牙舞爪”在字典上有两个意思,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在文中应取原义还是引申义。“惊叹不已”的“已”是考试卷上的常客,经常会考到它的意思,因此指名学生回答后,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意思经常会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注意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楚国人。
抓住“矛”、“盾”这两种武器,要求同桌一个持盾,一个持矛,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矛戳向盾,会有什么结果?通过表演学生一下子体会到,“矛”和“盾”是对立的,要么矛断,要么盾毁。紧接着导入《自相矛盾》的学习,学生在读了楚国人吆喝的两句话后,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句话的矛盾所在。我抓住“夸口”、“羞愧”、“后悔”、“忠告”,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换位思考及表演等手段进行适时的引领,使平实的情节变得有趣了,使简单的内容变得丰富了,让模糊的人物想象变得清晰、饱满了,学生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一步一步地进入了故事,走进了楚国人。
三、道理揭示不深刻。
在备课时,我已预计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是很难的,因此我搜集好了好几个事例。跟预计的一样,学生只举出了“爸爸抽烟”一个例子,那我只能把事先收集到的例子说给学生听,讲完例子这堂课也结束了。我本以为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已有较深的理解,结果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上第二课时时,我问学生“《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好几个学生说不出。看来在联系完生活实际后,还要回到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样他们才会对这则寓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